(Day 1&2) 7&8/04 赵欣雨 Xinyu

沙登新村活动心得

常规的说法是,疲乏、劳累、绝望、愤怒、和狗比谁的嗓门大、以及少数受访对象的亲切友好所带给心中的一丝暖流,不在话下。

把心得里思考的着位点提高一下,我想了想关于问卷调查的事情。问卷调查是社会科学研究里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需要大量的样本和有效信息来做出对研究对象整体的研究和论断。说来有些遗憾,用调查问卷来研究和人文学科要求的“关注人”的精神其实相离甚远,设计问卷的目的在于试图把一个个复杂多样的人复杂多样的状态总结到纸面上的几个小小的范围里,人们在这个调查的过程中大概只是某种实验对象,没有办法,社会科学也是科学。但是另一方面,社会科学的困境也在于研究对象是无比复杂的人而造成的研究结果模糊和不可信。如果神经学家和医学家能够研究透大脑的运行模式,对人的调查也就没什么必要了,也不用分什么叫社会科学什么叫自然科学了,每个人的选择大概都能用一套方程式算出来,现阶段人们离那个境界应该还是很远的,所以我觉得社会科学中很大的部分是在尝试做人类科学的理论基础还无法支持的事。这样的事没有意义吗?不,成果其实对人们的帮助相当大,虽然做不到精确,但社会科学在实用主义上是胜利的。

回到调查问卷的问题上,我希望自己能把受访者看成实验对象,我要的只是你们的答案,而其他的情绪、反应、心理活动都忽略掉,实践证明,这倒也是个非常有效的遏制愤怒的办法,在一些特殊的如龇牙咧嘴的、面露厌恶的、愤然驱逐的、故意放狗等的实验对象们的情况下,忽略掉这些表面的反应,只留下一个“拒绝调查”情况的问卷作为结果,就让人心里平衡了一些——反正要的就是这张纸。而有一户人家,大叔听我的口音,问我是不是中国人,这让我有些意外,后来,这个大叔表现出了异常的亲切,言谈举止间充满了对我作为外国人面对困难的理解和对大学调查项目的支持,但我只是问他问题。结束时,我突然感到非常遗憾,他对我是友善而深刻的,而我依然只是个会说话的调查问卷,浅浅的提了问题写了结果,最后这张纸淹没在一摞“拒绝调查”的问卷当中,踏出大叔家门槛的时候,我突然对“问卷的实验对象”这一说法感到了难过。

我希望这次调查的结果是有参考价值的,就成果来看,大家普遍反映有效信息不多,拒绝的占大多数,而劝说不相配合的对象配合是一间很难的事,对我个人来说,一开口说话,口音的差异就直接造成了同对象的隔阂,一直询问是不妥的,站在受访者的角度上想,陌生人来自己家调查,无论如何都是不甚愉快的事情,拒绝的权利也是有的;另外,各位采访者对问卷的填答标准似乎不甚统一,之前没有十分明确的商定“何种房屋应视为半砖屋”、“搬入新村三十年以上及新村建立时即搬入能否重复勾选”、“受访者是代表自身还是代表房屋的购置者回答”等问题没有统一的标准,大家也就各做各的。我想这些是值得反思的。

虽然访问的结果是统括在无感情的问卷上,但受访者们的内心活动和不同的行为表现则成了每个采访者独特的观察经验,这点很有趣,对我来说,即使结果没有足够的学术参考价值,仅这样的收获也是值得的。

诚实的说,我可不想再收获一次了。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DAY 1&2) 7&8/04 韩婉婷Yuan Teng

(Day 1&2) 7&8/04 黄嘉棋 Jia Qi

(Day1&2) 7&8/04 陈佳雯 Jia Wern